近紅外(NIR)發(fā)光的元器件具備人眼不可見的特性,這使其在光通訊、夜視儀、生物醫(yī)療、生物識別等領域具備潛在的應用前景。因此,有機近紅外發(fā)光材料及其有機發(fā)光二極管(OLED)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相比較寬帶隙的可見光(紅綠藍)發(fā)光材料而言,有機近紅外發(fā)光材料的熒光量子產率較低,這是由自身窄帶隙帶來的較為嚴重的非輻射損耗以及H聚集的傾向造成的。較低的量子產率還會阻礙器件實現更高的輻射率。此外,面向實際應用中的近紅外發(fā)光元器件還對發(fā)光區(qū)間有著一定的要求。例如,虹膜識別所要求的近紅外光的起峰應位于(或超過)700 nm。

?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《Angew》: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(fā)光
圖1:DCPA-TPA、DCPA-BBPA及相關報道的NIR發(fā)光材料的化學結構和電致發(fā)光峰值。

 

鑒于此,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軟物質研究院廖良生教授、蔣佐權教授等人通過分子設計和結構調整,開發(fā)出的2,3-二氰基醋蒽并吡嗪(DCPA)衍生物可以實現高效的近紅外電致發(fā)光。這類衍生物(DCPA-TPA及DCPA-BBPA)采用經典的生色團蒽作為核心,并保持了氰基及醋蒽并吡嗪的協同效應;通過進一步引入芳胺作為電子給體,利用分子內電荷轉移機制可以使得發(fā)光有效的紅移。通過系統(tǒng)研究發(fā)現,這類衍生物因強烈的分子內電荷轉移作用從而具備較大的激發(fā)態(tài)偶極,這使得DCPA-TPA及DCPA-BBPA在聚集態(tài)下的發(fā)光光譜會因摻雜濃度的增加而發(fā)生顯著的紅移,二者非摻雜薄膜的發(fā)光峰均超過800 nm。同時,生色團蒽的引入可以使得DCPA-TPA的S1態(tài)保持較高的振子強度,有利于窄帶隙的輻射躍遷,DCPA-TPA的非摻雜薄膜具有較高的熒光量子產率(8%)。通過單晶測試發(fā)現,DCPA-TPA因其分子結構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大角度的交叉堆積(X-聚集)模式。

?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《Angew》: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(fā)光
圖2:(a)TPAAP、(b)DCPA-TPA及(c)DCPA-BBPA在不同條件下的吸收及熒光光譜。

 

?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《Angew》: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(fā)光
圖3:DCPA-TPA的單晶結構及堆積模式。

 

基于DCPA-TPA及DCPA-BBPA的摻雜器件即可實現發(fā)光峰超過700 nm的深紅/近紅外發(fā)光。而非摻雜器件則實現了起峰位于700 nm,峰值超過800 nm的近紅外發(fā)光?;贒CPA-TPA的非摻雜器件實現了0.58%的最大外量子效率。進一步優(yōu)化器件結構,DCPA-TPA的非摻雜器件可以將最大輻射率提高至20707?mW?Sr-1?m-2。而采用了更強給體的DCPA-BBPA的非摻雜器件實現了發(fā)光峰位于916 nm的近紅外發(fā)光。

?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《Angew》: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(fā)光
圖4:DCPA-TPA及DCPA-BBPA的非摻雜器件結構及性能。

 

相關工作發(fā)表在Angewandte?Chemie?International Edition?上,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廖良生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郁友軍,通訊作者為蔣佐權教授和廖良生教授。

 

參考文獻:

Y.-J. Yu, Y. Hu, S.-Y. Yang, W. Luo, Y. Yuan,?C.-C. Peng, J.-F. Liu, A. Khan, Z.-Q. Jiang*, L.-S. Liao*,?Near-Infrared Electroluminescence beyond 800 nm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Radiance from Anthracene Cored Emitters?2020DOI:?10.1002/anie.202006197.

相關新聞

微信
微信
電話 QQ
返回頂部